我的生活沒什麼改變,該上課就上課,該畫畫就畫畫,該泡茶館一樣有人找就去。
我Ai窩在茶館里讀書。
去年抗戰勝利全國狂喜一陣,像煙花炸過後,又一遍暗寂。大家還是跟戰時一樣沒錢,一樣繼續窩在茶館里消磨時光,一壺茶一碟鹵花生,圍上一桌人,打橋牌、打混聊天。
我手上總一本書,在喧嘩聲中讀起書來,特別帶勁,書里的話宣講似的在我腦門上一閃一亮。
元良從上海幫我買到傅雷翻譯的《約翰克利斯朵夫》,我Ai不釋手,打小約翰出生起畫片般在我眼前一幕幕搬演。
渾然忘我之際,一群學生走進茶館,我聽見有人指著我,「依著畫墻看書的那一位,席德進,龐薰琹帶進來的學生。」
我沒抬頭,感覺得到許多目光投S過來,亮晃晃的。
我小學沒讀畢業,就跑去成都讀中學,初中讀到三年級又沒讀到畢業。學校里鬧學cHa0抗議校方處事不公,我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了一塊大石頭將一個人壓得伸不起腰,學校要開除帶頭鬧事的人,指我是其中之一,卻引起更大的反彈,學校老師紛紛辭聘,校方只好把被開除的學生又接回學校,只有我不肯回去,自己用功半年,憑實力考上四川省立技藝專科學校。就是在這所學校里我遇見龐薰琹老師。
龐老師開了我的眼界,當時他從云南收集少數民族的服飾圖案,從這些圖案帶我們進入繪畫史,他教我們基礎素描,卻讓我們扎扎實實地理解原來各種畫法、流派的背後都有文化的因子。
他在法國巴黎學現代藝術,專攻畢卡索、馬諦斯,回國後跟倪貽德、陳澄波等一批畫家組成決瀾社,我讀到過決瀾社的宣言,那句話像貼在我腦門似的,「我們要用新的技法來表現新興的時代JiNg神」。
抗戰時杭州藝專和北平藝專合并為國立藝術專校,從昆明遷校到重慶,龐老師受聘,辭去了技專的教職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閱讀